爲啥孩子長大不喜歡去外婆家?父母別逼着娃去,真相戳心了
作者|探長(共1804字,閱讀約4分鐘)
曾經看到過一個街頭採訪:
“你覺得奶奶和姥姥哪個更親?”
“我小時候跟姥姥長大的,現在我還懷念在姥姥懷裡聽曲兒的那段童年時光呢。”
“我跟奶奶更親,每次去奶奶家都感覺很自在放鬆,但是去姥姥家,就感覺姥姥跟我很客氣,刻意的寒暄。”
“雖然姥姥也疼我,但是她心裡更喜歡她孫子,我這個外孫還是比不了的。”
“孫子”和“外孫”,“孫女”和“外孫女”,雖然都是孩子,但是在稱呼上的不同也暗含了情感上的差別。
一位網友對於這個問題,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,當她看到自己的孩子被區別對待時,才深有感觸。
她說,她一直覺得自己的媽媽不重男輕女,因爲從小媽媽對她和哥哥都一樣的好,所以,當她和哥哥都有了孩子時,她還是天真的以爲兩個孩子也會被同樣對待。
但是,之後她慢慢發現,每次她和媽媽視頻的時候,一接通視頻,媽媽聽到是外孫的聲音,本來期盼的笑容便慢慢的消失了。
而且在和外孫聊天的時候,孩子姥姥略顯敷衍,總是無意識地喊出孫子的名字,讓孩子很是生氣。孩子總說:“姥姥怎麼總是叫錯名字啊。”
還有一年,好不容易大家有時間在一起過年,姥姥給她的孩子500塊錢紅包,但是給孫子卻是2000塊錢的大紅包,姥姥說:“哎呀,好久都沒見我的大孫子了,奶奶給個大包。”
看不懂胃镜检查报告?提醒:出现2个词,可能是癌,得赶紧找医生
偏心這麼明顯,連小孩子都能看得出來,於是,有一次,她的孩子對她說:“媽媽,我不想再跟姥姥視頻了,也不想去她家了,她家不是我家,姥姥也不喜歡我。”
聽到孩子既委屈又生氣的話語,她的心裡也是很無奈的,她表示不會去強迫孩子,因爲她說:“如果是我被這麼明顯的區別對待,我也不想去姥姥家。”
關於奶奶和姥姥哪個更親,更喜歡去誰家這個問題,由於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經歷,所以答案也是不一樣的。
姆巴佩、登贝莱等巴黎球星现场观战拳击,目睹5秒KO姆总抱头惊讶
★不過,這個問題的背後,卻也隱含了長輩們對晚輩們的態度以及家庭的教育和父母的引導。
孩子的成長與外界的環境、文化背景、心理成長等都息息相關,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,家庭和家庭成員的重要性也是至關重要的,是外部環境、文化和社會沒有辦法代替的。
因此,孩子對家庭和家庭成員的依賴和親密程度,遠遠高於外部社會和文化環境。
而家庭成員中,姥姥作爲家中的長輩之一,對孩子的成長也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。
姥姥是媽媽的媽媽,而媽媽對於女兒的疼愛往往是深藏於內心的,那麼對於女兒的孩子,姥姥應該更是視如己出纔對。
但是,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,他們對姥姥的情感和依賴程度反而越來越低,逐漸形成了“越長大越不喜歡去姥姥家”的現象。
★出現這樣情況的原因,往往有以下幾點:
●生活方式上的差異
Selina中首次公开儿子全身照,称小腰果吃好睡好妈妈就开心
隨着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,人們的生活方式、價值觀念與傳統習慣都會有所改變。
現在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,接受的教育和家庭環境不同於以前,相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也不同於以前。
而孩子和姥姥因爲兩代人的差異,在追求生活方式方面存在着偏差,從而導致姥姥和孩子的生活方式存在着一定的差距。
再加上姥姥年紀大了,不想做出改變,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已經定型,所以,在和晚輩相處的時候,由於力不從心,所以也會表現出不太親密。
●年齡代溝
孩子在不同的成長階段,需要和不同的人羣交往。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,他們的社交圈子也會逐漸擴大。
孩子會更加註重同齡人之間的交往,和姥姥之間的聯繫越來越少,距離越來越遠,即便抽空去姥姥家,由於彼此沒有共同話題,聊不到一起,來往的也就越來越少。
●姥姥與孩子之間的交流方式不合適
在和孩子的交往中,姥姥可能會存在一些方式不當的問題。
比如,愛管閒事、搶孩子玩具、過分保護等等,這些行爲會讓孩子感到不舒服,從而對姥姥萌生牴觸情緒,進而影響了孩子去姥姥家的意願。
润迈德医疗荣获格隆汇2022年度“金格奖”评选“年度创新力奖”
●親情的疏遠
家庭成員之間的親情,是一個非常特殊而奇妙的存在。
對於一個幼小的孩子來說,由於自身的生活和情感依賴度較高,很容易被強烈的親情感染。
但是,隨着孩子逐漸成長,如果父母去姥姥家的次數逐漸減少,在孩子面前提到姥姥的次數不多,那麼孩子和姥姥的交集少,生活中便也會漸行漸遠。
辣媽語錄:
孩子長大之後對姥姥家的牴觸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,需要我們家長認真地對待和分析。如果孩子出現了牴觸情緒,那麼我們就不能過分強迫孩子去姥姥家,而是要盡力去理解孩子,分析出現的原因。
嘗試增加兩代人之間的瞭解和溝通,打破彼此理解和交流的障礙,家長在其中調解、做橋樑,相信姥姥和外孫外孫女之間能夠建立起親密的關係,在長輩們的呵護與大愛下,孩子也能夠更加快樂的成長。
家長們,你家孩子喜歡去姥姥家嗎?
冯仑被“合同诈骗”疑现反转,当事公司称冯仑“欺诈”,拖延上千万投资款
(圖片源自網絡)